紅外測油儀作為檢測水體、土壤等樣品中油類物質含量的專用設備,其檢測精度和穩定性與日常維護保養密切相關。在使用過程中,科學規范的維護保養不僅能延長儀器使用壽命,還能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針對紅外測油儀的光學系統、樣品處理部件、電路系統等關鍵部分,需采取針對性的維護措施,融入日常操作流程中。 一、日常清潔維護 樣品接觸部件及時清潔。檢測完成后,需立即清潔與樣品接觸的部件,如比色皿、樣品池、進樣針等。比色皿用專用溶劑(如四氯化碳、四氯乙烯)沖洗2-3次去除殘留油分,再用純水洗凈,倒置晾干后存入專用盒,避免劃傷光學面。樣品池有殘留時,用蘸溶劑的軟布輕擦,再用干布擦干,防止殘留液體揮發結晶。進樣管路定期用溶劑沖洗,避免油樣沉積影響檢測。 光學系統防塵防潮。光源、檢測器和光學鏡片需保持清潔干燥,避免用手直接觸摸鏡片。鏡片有灰塵時,用專用鏡頭紙或壓縮空氣輕吹,不可用普通紙巾或濕布擦拭。儀器環境需干燥通風,相對濕度控制在60%以下,潮濕地區可放干燥劑。長期不用時蓋好防塵罩,防止灰塵進入內部。 儀器表面與操作區清潔。每日使用前后用軟布擦拭儀器外殼,去除灰塵污漬。操作臺面定期清理,樣品或試劑泄漏后立即用吸水紙吸干,再用對應溶劑擦凈殘留,防止腐蝕臺面或滲入儀器。整理好電源線和數據線,避免纏繞或踩踏損壞,保持運行環境有序。 二、核心部件保養 光源與檢測器穩定維護。紅外光源避免頻繁開關以減少燈絲損耗,開機后預熱15-30分鐘至穩定狀態再檢測,防止光源不穩定導致數據波動。定期檢查光源強度,若信號減弱、基線漂移嚴重,可能是光源老化或檢測器靈敏度下降,需聯系專業人員檢查更換。檢測器遠離強電磁場和振動源,操作時輕拿輕放,防止劇烈震動損傷內部元件。 電路與散熱系統保養。保持儀器背部散熱孔通暢,不被遮擋,確保散熱風扇正常工作,避免過熱導致電路故障或檢測偏差。定期檢查電源線插頭、插座,發現松動、氧化及時處理,保障供電穩定。雷雨季節配備防雷擊電源插座,防止雷擊損壞電路。長期不用的儀器每月通電30分鐘以上,防止電容老化和電路受潮。 預處理裝置維護。配套的萃取、過濾等預處理裝置需定期清潔。萃取裝置的分液漏斗、攪拌槳使用后徹底清洗,去除殘留有機物防交叉污染。過濾裝置濾膜按規定及時更換,避免堵塞影響效率和樣品代表性。預處理玻璃器皿專用,不與其他器皿混用,每次用鉻酸洗液或專用洗滌劑浸泡清洗,確保無油分殘留。 三、操作規范與習慣 規范操作減損耗。操作人員經培訓上崗,熟悉流程和注意事項,嚴格按說明書開機、校準、檢測和關機,避免誤操作損壞儀器。檢測中不隨意拆解部件或調節內部參數,異常時立即停機聯系專業人員。使用專用溶劑和合格樣品容器,避免腐蝕性試劑損壞部件,樣品充分預處理去除顆粒物、懸浮物,防止堵塞進樣系統或污染光學部件。 合理安排使用負荷。避免儀器長時間連續運行,每工作2-3小時停機10-15分鐘散熱,延長部件壽命。批量檢測合理安排樣品量,避免超負荷運行,中間穿插校準驗證確保精度穩定。下班前按正確順序關機:先關檢測軟件,再斷電源,最后整理樣品、試劑并做好記錄。 耗材管理與更換。提前儲備比色皿、濾膜、專用溶劑等常用耗材,確保質量符合要求,避免劣質耗材影響結果或損壞儀器。定期檢查耗材,比色皿有裂紋、劃痕及時更換;溶劑純度不足或過期禁止使用,防污染儀器或導致偏差。更換耗材時記錄時間和型號,建立臺賬便于追溯管理。 四、定期校準與專業維護 定期校準保精度。按說明書定期校準,包括零點、跨度和線性校準,周期通常每3個月一次,大批量檢測前、換關鍵部件后也需校準。用合格的標準油溶液校準,確保溶液在有效期且濃度準確,嚴格遵循規范操作,記錄校準數據和曲線,合格后方可檢測。校準結果超差需排查原因,必要時聯系廠家調試。 專業維護與故障排查。每年請廠家或專業人員全面維護,檢查光學系統對準、電路連接、部件磨損等,及時更換老化部件。日常出現數據異常、報錯、無法開機等故障,操作人員不擅自拆解,記錄現象聯系專業人員維修,避免故障擴大。建立維護檔案,記錄校準、維修、耗材更換情況,便于跟蹤儀器狀態和評估性能。 環境與存放保養。儀器存放環境清潔、干燥、通風,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高濕,溫度控制在15-30℃。長期不用的儀器斷開電源,取出內部電池(若有),蓋好防塵罩,每月通電一次維護運行。重新啟用前全面檢查校準,確認性能正常再使用。 五、結語 對紅外測油儀的維護保養需貫穿日常使用各環節,從清潔維護、規范操作到定期校準、專業檢修,全方位保障儀器良好工作。科學保養能減少故障、確保數據準確可靠,還能延長壽命、降低成本。操作人員需樹立“維護優先”意識,將保養措施融入日常流程,為儀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。
在使用中應如何對紅外測油儀的操作進行維護保養呢:http://www.tztygm.cn/newss-8946.html |
|